達城茶館
關于達城,不同年齡的人有不同的認知,一致的是,她是我們共同熱愛的家鄉(xiāng);我們達城人愛時尚,我們達城人愛懷舊,我們達城人更愛聊天。
把你的龍門陣擺給大家聽!這里,便是“達城茶館”。打開手機,清茶一杯,或回憶、或暢想,或打賞、或吐槽,談天說地,說古論今,在我們自己的“達城茶館”。
本期茶館,請聽鄭景瑞老師講——
01
十三、草廟村,明朝二品官員王子龍的封地
通川區(qū)江陵鎮(zhèn),古稱江陵溪,是始建于唐朝高祖武德二年(619)的恒豐縣城所在地。一條清澈透明的巴河傍著江陵場鎮(zhèn)緩緩而過。由此,江陵便有了千年古鎮(zhèn)、魚米之鄉(xiāng)的美稱。在其所轄的草廟村,2019年,跨進了達州市傳統(tǒng)村落的行列。據王邦清主編的《江陵王氏族譜》記載,這里曾是明朝二品官員、遼東都司指揮使王子龍的封地。
王邦忠院子,2021年3月,鄭景瑞攝
02
草廟村名字的由來
草廟村位于通川區(qū)西北部、江陵鎮(zhèn)東北部,北與通川區(qū)北山鎮(zhèn)北江村接壤,南與江陵鎮(zhèn)石樓村相鄰,西隔洞灘河與江陵鎮(zhèn)和平村、青龍村相望,東與江陵鎮(zhèn)石樓村緊鄰。高山地貌,幅員面積18平方公里。全村有15個村民小組,970戶,3200多人。巴達高速公路與江陵互通過境該村。
明朝嘉靖年間至明末,草廟村為遼東都司指揮使王子龍在江陵關門石河兩岸的封地之一。民國時期,曾經的草廟村、黃澄村,西湖村、江北村同為一個村,20世紀五十年代中期分為幸福、勝利、西湖三個村,20世紀八十年代末改勝利村為草廟村,2020年,草廟村與江北村合并,仍名草廟村(本文主要敘述合并前的草廟村)。
草廟村地處五童咀下,張家咀、王家咀、中花咀成品字排列。五童咀為江陵鎮(zhèn)最高的山,山脈向左右兩邊展開,右至張家咀,左至江陵鎮(zhèn)五道灘,從正面看,好似一只展翅欲飛的大鵬,從東朝西看,又象一匹奔馳的駿馬。山脈延伸自然形成五個山包,到石匣子時成一排石壁,又像五個威武的衛(wèi)士,因此得名五童咀。
按理說,村名應為五童村,但其實不然,叫草廟村。究其由來,有如下說法,一是看似五童咀像展翅欲飛的大鵬,更象一頂巨大的草帽,晴天遮陽,雨天防淋,帶來安全和幸福。二是村的正東方的山頭上,曾經建有一座寺廟,該寺廟為石、木結構,傳說只要房頂蓋了瓦,廟宇就會發(fā)生火災,改用草蓋房頂則相安無事。三是村內靳家院邊石崖上,有一排自然形成的石佛,面向三清廟。村子里若有人作奸犯科,廟宇自然起火。清朝時,一王氏媳婦與土匪有染,發(fā)生奸情,并把本村一富家人戶的情況告訴了土匪,土匪得知后搶劫了這戶人家。從此,三清廟連續(xù)發(fā)生火災,直到族里處理了犯科之人火才熄滅。三清寺廟被改為草廟寺。草廟村也由此得名。
頭褐色,僅部分墻體外部刷白灰進行裝飾,懸山式屋頂,堂屋為歇山坡屋頂,屋頂上部材料為小青瓦,下鋪椽子。木質門窗,部分鏤空雕刻。堂屋中有色彩鮮艷的彩繪,保存完整。修建于清朝的王旦均院子,占地360平方米,建筑面積240平方米,18間,非對稱三合院,穿斗式木結構,懸山式屋頂鋪小青瓦,門窗皆為木制,窗子裝飾圖案精美,整體裝飾簡單樸素。房前立有單斗桅桿,高約6米,底座鑿成四角形。堂屋門上墻面有彩繪,圓形圖案中書寫“家”字,圓形周圍繪一圈祥云圖案,寓意著家庭和睦、吉祥平安。
王旦均院子前的石桅桿2021年3月,鄭景瑞攝
03
草廟村里的古院落
草廟村的院落選址遵循人與環(huán)境相互依存的“天人合一”原則,因地制宜、順勢而為,并與生產方式緊密相連,依山就勢布局,背靠高山五童咀,面朝緩坡的平緩地帶。院落格局完整,分區(qū)明確,路網清晰,以公共節(jié)點和重要建筑元素來串聯(lián)內部空間,如門樓、祠堂、公祠、廟宇、池塘、橋梁、水井、古道、小巷、場院、圍墻、古樹、墳山等;按照具體地形、規(guī)模、朝向和各家各房長幼尊卑和財力、地位等多方面因素進行組織,把世俗活動空間與田園勞作空間、祭祀空間以及普通居住空間進行有序分配。從馬家溝河而上,主要有四個扁,第二扁最大。村內的五童咀、王家咀、中花咀,王家咀為主要聚居點,建筑大多修建于清朝,四合院、三合院居多。
在建筑材料的選取上,本著因地制宜、就地取材的原則,使用價廉、易得、加工方便的木質材料,柱、梁、枋、檁、椽為木構,墻體有竹編夾泥墻、木板墻,部分墻體外多刷白石灰進行裝飾。建筑屋頂形式為懸山式坡屋頂,屋面用冷攤瓦的鋪設方式鋪蓋輕薄小青瓦。窗格花式為龜背錦窗花,有方形、八角形龜甲的圖案,單開木板門,木門不加任何裝飾,具有可拆卸性。
草廟村的院落有大、中、小之分。大院子以宗祠和家族繁衍為核心而形成。中等院子由一個院子再連上一個院子構成,即是兩個院子相連相通,在建筑格局上也相對于小院子的獨門獨院,顯得稍為大一些。小院子的規(guī)模和格局往往比較簡單,常常是中間為堂屋,作為會客、議事和集聚的地方,兩旁為側房,是主人和次主人的居所,轉角處大多是廚房或牲畜飼養(yǎng)的房屋,也有的是子女等后輩居住房。草廟村的小院子規(guī)模建筑較為普遍,一個院落往往三世同堂,四世同堂。沒有特殊情況,一般不分家另建院落。村內宗族以王姓為主,皆為王子龍的后代分支。保存較為完整的院落有王氏院落、劉氏院落、桂元勝院落等,但王氏院落居多而富有特色。
王家咀大四合院,修建于清朝,占地580平方米,建筑面積320平方米,建筑層數(shù)為一層,26間,為對稱四合院,有上下兩個庭院,整體色彩基調為褐色,穿斗式結構,懸山式屋頂,小青瓦,木結構門窗,窗戶雕刻精美,花式各具深意:直格窗花寓意主人為人正直,轱轆錢窗花寓意招財進寶。石欄桿雕刻有人物、花草圖案。修建于清朝的王崇道、黃萬發(fā)院子,占地520平方米,建筑面積320平方米,26間,非對稱四合院,穿斗式結構層,建筑色彩比較統(tǒng)一,基本為木頭褐色,僅部分墻體外部刷白灰進行裝飾,懸山式屋頂,堂屋為歇山坡屋頂,屋頂上部材料為小青瓦,下鋪椽子。木質門窗,部分鏤空雕刻。堂屋中有色彩鮮艷的彩繪,保存完整。修建于清朝的王旦均院子,占地360平方米,建筑面積240平方米,18間,非對稱三合院,穿斗式木結構,懸山式屋頂鋪小青瓦,門窗皆為木制,窗子裝飾圖案精美,整體裝飾簡單樸素。房前立有單斗桅桿,高約6米,底座鑿成四角形。堂屋門上墻面有彩繪,圓形圖案中書寫“家”字,圓形周圍繪一圈祥云圖案,寓意著家庭和睦、吉祥平安。
王清武墓側面,2021年3月,鄭景瑞攝
04
草廟村里的古墓葬
草廟村多古墓、多石墓洞。明朝二品官員、遼東都司指揮使王子龍石像墓和衣冠墓就留在這里。
位于原草廟村五組,石匣子山下的王仕武、何氏合葬墓,規(guī)模120平方米,為葵山丁向(系十子九登科的風水寶地)。這座墓從外到內,分別有雙石桅桿、牌坊、墓碑和墓穴。石桅桿的石柱、石斗散落一地,但石柱仍在。無論是牌坊還是墓碑,其上的人物、器物、花草的雕刻都十分精美,色彩艷麗。王邦清介紹,王仕武在清朝咸豐、同治年間為正四品官員,同治六年(1867)因高齡解官回家。因政聲好,同治皇帝賜封其為仁良大夫,夫人何氏為貞靜宜人。同為達縣人、任過刑部山西司郎中的吳德澍在王仕武的墓碑上留有“誥授中憲大夫、刑部郎中、記名繁缺知府加三級”的碑文。墓碑全面記載了江陵王氏及王家咀王氏的世系等,為撰寫家譜提供了重要的資料。
地處原草廟村三組王延聰、郭氏墓,占地100平方米,由墓、碑坊、香爐、圍墻組成。詩墻刻有清朝巴州稟生李延魁《本山八景》等10余首詩?!侗旧桨司啊吩妼懙溃骸吧絼荽尬∠蟠簌i,石樓遙望喜先登;馬蹏(同蹄)朝走云為輦,龍洞夜吟月似燈。脈發(fā)五童尋吉穴,峰回千佛勝巴陵;點兵此日銷烽燧,萬戶保全作中興?!鼻宄暽壮幵频摹对僭仭穼懙溃骸敖暌煌淘瓶眨八络娐曔^嶺東;廟建三清神有主,水流五道天無功。來從石匣岧峣望,橫插寨梁氣象雄;異樣奇峰鵝項好,靈毓秀于此山中?!边@兩首詩,描寫了草廟村的自然景觀并進行了贊美。
王清武墓,位于原草廟村四組、小學校右側,由石牌坊、豎式墓碑、墓穴、圍墻組成。碑文記載,王延聰、王清武父子40年辛勤勞作,最終發(fā)家,富甲一方。清朝光緒年間發(fā)生旱災,王清武數(shù)次捐贈銀兩救災,數(shù)額近二十萬兩。光緒皇帝于丁丑年(1877)恩敕正五品官銜,封其夫人為宜人。
王清武墓正面,2021年3月,鄭景瑞攝
05
草廟村里王氏故事
江陵王氏祖先經輾轉遷徙,先落腳于湖北麻城縣孝感鄉(xiāng)(今紅安縣城關鎮(zhèn)杏花鄉(xiāng)一帶)。入川后,先后兩次遷徙才定居江陵。第一次是明朝洪武八年(1375)二月,王氏第89代王鼎,以正五品銜,率軍及全家別楚入蜀,落業(yè)巴州壁江馬三凹(今通江三合鄉(xiāng)),王鼎初任通江縣令,后任巴州刺史;第二次是第93代王子龍之父王政。王子龍自幼勤奮好學,愛好武藝,熟讀王鼎收藏的兵書,考中武舉人,不僅世襲王鼎五品銜,而在明朝嘉靖、隆慶年間做官遼東都司指揮使,正二品,封地江陵關門石河兩岸,千擔土地(涉草廟村、石樓子村、青龍村、大梁村、光明村),由王政(死后葬楊家?guī)X老屋后)和其孫子王璜居住江陵管理。王子龍有七房妻妾:分別為李盛陶嚴徐杜張,除留一妾一子(王璜)在江陵外,其余居住在遼東都司府(現(xiàn)遼寧省遼陽市)。江陵王氏成了軍官貴族世襲家族,除交足皇糧外,余下自食,閑時練武,守寨,防止北山一脈兩河出來的土匪盜賊,保護江陵古鎮(zhèn)通往通南巴的驛道和水道安全。王氏家族在江陵印子街建王氏四水歸堂祭祀祠,以紀念王子龍;在三組響崖子上鑿一石洞,石壁上刻王子龍七妻妾石像,在四組老墳地傍坡處建王子龍七妾之一衣冠墓,立族碑,供子孫祭祀。
草廟村里有個叫鐵匠堡的院子,因打鐵而得名,因育人而揚名。王考武的父親在馬家溝大路旁修建鐵匠棚打鐵,不忘培育后代王考武。王考武不負父恩,勤奮學習,一舉高中,傳為佳話。建有王考武石桅桿墓,雙石雙斗。
草廟村里,不乏流傳現(xiàn)代諸多故事:1933年,王邦學(曾任廣州軍區(qū)空軍政委)、王安仁(解放初任江陵鄉(xiāng)鄉(xiāng)長)毅然參加紅軍,走上前線,殺敵立功;甘禮劍(曾任某武警支隊政委)少年時手持卷松油枝照路,邊走邊讀書,踩入水田仍在讀書;王安田贍養(yǎng)父母,幫助兄弟;杜仕珍不棄殘疾丈夫、持家養(yǎng)母。這些都給草廟村留下了美談。
(本文采寫中,得到王邦清、李明奎的大力支持,參考了《江陵王氏族譜》和傳統(tǒng)村落申報資料,在此一并致謝?。?/p>
本期講述人
鄭景瑞,男,1956年2月出生,祖籍達州市達川區(qū)安仁鄉(xiāng),中共黨員,大學文化,筆名金歲,網名下崗職工,四川省巴文化研究會理事,達州市作家協(xié)會會員,達州市巴文化研究院特聘市內專家,達州市教育局副縣級退休干部。出版專著《達州老城記憶》《達州老城往事》,發(fā)表詩歌、散文、小小說、文學評論、論文等共100余萬字。
把你的龍門陣擺給大家聽!
這里,便是“達城茶館”。
投稿郵箱:tongchuanxinfeng@126.com。
(請在郵件標題上標注“達城茶館”——xx/文)
評論 22
汪賢倫 2024-03-15
??
tc24663 2021-06-01
點贊。
tc24663 2021-05-31
點贊。